粤港澳大湾区垃圾分类处理及环卫设施展览会
2023年3月16-18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(宝安区)

2021深圳垃圾分类展览会 海淀区打造闭合链条 保证应分尽分

新修订的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半年多来,海淀区从组织体系、责任分工、具体任务等多个层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垃圾分类工作体系,克服疫情影响,平稳推进,快速突破,使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初步养成,家庭厨余分出率等指标快速提升,各项成效不断凸显,实现了既定目标。同时通过加强科技赋能,依托“城市大脑”工作体系,推进垃圾全周期监管,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。

海淀区垃圾分类智能调度系统的收运预约环节

加强科技赋能 推进垃圾全周期监管

在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,海淀区坚持科技支撑,依托“城市大脑”工作体系,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信息感知网、数据库和物联网建设,形成“一网一库四平台”。按照时空一张图构建海淀特色的大数据网,实现综合比对、监管指挥等功能,实现全品类、全行业、全过程监管。

目前,海淀全区2万余个厨余垃圾桶、138辆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身份识别卡,对接全区2123个小区的厨余垃圾,每天打卡式收运,信息可追溯,实现“桶车对接”“打卡式”收运,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厨余垃圾计量的准确率。身份识别卡获取的信息,汇集到海淀区城市大脑指挥中心。海淀区城市大脑垃圾分类系统建设框架为“一网一库四平台”,即垃圾分类信息感知网、垃圾分类专题数据库、垃圾分类物联网服务平台、垃圾分类三级监管平台、垃圾分类社会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和市民服务平台,以实现全品类、全行业、全过程监管。根据系统监测数据,不但可以追溯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,还可以为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系统还可以随时发现城市公共道路上的垃圾遗撒问题,并找到最近的垃圾运输车辆,调度其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处理。

有了科技支撑,再同步“四项机制”、全程“保驾护航”,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开展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,发现问题,及时反馈,落实整改;建立考核通报机制,设置“绿、黄、红”榜,每月公布排名结果,设置厨余分出率排名,每日进行公布,促进街镇抓好主要问题;建立资金补贴机制,按照厨余垃圾分出量对街镇给予资金补贴,提高社区动员能力,落实“七类人”看桶值守,促进桶站规范化建设;建立末位约谈机制,对月度考评排名靠后的街镇进行约谈,做到压力层层传导,责任不断压实,切实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实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让关键人管“关键小事”。

广泛动员 促进居民习惯养成

半年多来,海淀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,共举办直播活动6场,总观看量1380余万人次。其中,以“行进式”直播的方式走进中关村街道垃圾分类宣教体验中心、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,介绍居民垃圾分类的新做法,吸引127.4万网友观看,收获17.2万条次点赞留言。“探访垃圾分类中的黑科技主题宣传”活动走进北下关、海淀街道,在快手、微博、今日头条等平台直播一个半小时,观看量累计达295万人次。

甘家口街道垃圾分类活动

由区组织部牵头,区社工委民政局、农工委农业农村局做好社区动员工作。组织全区党员开展在线学习,开展“我分类、我承诺”、“垃圾分类我报到、桶前值守我先行”等活动,全面发动全区党员、工青妇群团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,签订个人承诺书5.8万余份,党员签订率达到100%。通过“敲门行动”等方式逐户签订承诺书,居民承诺书签订率达82%以上。对照“7个基本百分之百”的硬指标要求,推进示范小区创建工作,发挥典型引路的优势作用,引领和带动广大居住小区、村积极参与,率先落实垃圾分类“新时尚”。

东升镇观林园小区的人工智能垃圾回收站

落实“三桶”工作法。一是规范“设桶”。坚持“服务导向”,统筹垃圾桶站布局的规范性和群众投放的便利性,优先满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收集的需求。推广厨余垃圾破袋器、摄像监控、语音提示等,把每个规范的桶站都打造成居民身边的宣传阵地。二是严格“看桶”。做好桶站日常更换、消毒、周边环境保洁等。日均安排3.6万余名“双报到”党员、垃圾分类指导员、社区干部、志愿者做好桶边宣传、指导、监督,促进居民习惯养成。三是高效“管桶”。聚焦分类效果,加强厨余垃圾收运管理,环卫作业严把运输环节“关口”,做到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,倒逼“前端”厨余质量提升。

另外,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,按照“管行业管垃圾分类”原则,总结出“两桶一不”、“15字工作法”等简单易懂的工作措施,统筹推进非居住区垃圾分类工作。区房管局推行垃圾分类“十字工作法”,会同各街镇从“懂、报、建、宣、标、定、导、查、运、记”等十方面25项内容对物业服务企业监督、收集、清运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做好日常检查、组织经营单位签署《垃圾分类减量承诺书》等,号召辖区经营单位落实垃圾分类相关要求。区卫健委系统建立工作台账,对所管单位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分片区管理。区教委在全市率先推出垃圾分类空中课堂,推动“小手拉大手”落实垃圾分类普及教育。区商务局指导商业企业设立垃圾分类指导员,确保商企主动落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。区文旅局全面落实行业标准,组织开展垃圾分类“地毯式”检查。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制定《集中办公区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》,印发“光盘行动”海报,对各办公区餐厅加强检查频次,组织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,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工作。区城管委开展“垃圾分类进军营”活动,协调解决部队7个食堂每日1.5吨厨余垃圾的对接收运工作,为部队大院厨余垃圾规范处置提供服务保障。

打造闭合链条 保证应分尽分

据介绍,为保证各品类垃圾应分尽分,海淀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首先盯紧前端分类。截至目前,全区居住区共设置垃圾分类固定桶站7400余组,12月20日前要完成全部固定桶站提升改造工作;进一步完善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布局,部署回收点位400处,紧盯低值垃圾减量,持续规范再生资源经营活动;突破大件、装修垃圾管理难点,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810余处、装修垃圾暂存点760余处,确保各品类垃圾有序投放。

海淀区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展示

同时,聚焦中端收、运,以站点对接推进运输规范。厨余垃圾“桶车对接”模式基本成熟,全区2156个小区(村)实现厨余对接100%全覆盖。对其他垃圾收运进一步优化,采取密闭式清洁站延时开放措施,确保垃圾日产日清。低值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依托大件垃圾中转站、有害垃圾暂存点实现全链条贯通,实现了对23个街镇1700余个小区的服务覆盖。5月份以来,累计回收大件垃圾10.9万多件,低值可回收物470.6余吨,有害垃圾近10吨。

另外,瞄准后端处理,多管齐下确保全部处置。依托大工村循环经济产业园,深入挖潜,提升全区垃圾处理能力。面对家庭厨余垃圾和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激增的客观情况,在少量分流的情况下,实现了厨余垃圾最大限度的自我处理。5月份以来,大工村循环经济产业园共处理其他垃圾42.39万余吨,厨余垃圾7.59万余吨,餐厨垃圾5.06万余吨。

西北旺镇青棠湾小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

全区垃圾分类实现既定目标

半年多来,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,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各项成效不断凸显,实现了既定目标。

一是提升了“三化水平”。自5月1日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以来,在党建引领、四线牵引、紧盯“三桶”的“三步工作法”指引下,厨余垃圾分出量快速增长,当前,日均稳定在430吨左右,是5月1日的7.45倍,分出率稳定在18.5%以上。截至目前,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了28.68%,吨垃圾产生渗滤液同比下降29.06%,热值同比提高7.34%,吨垃圾发电量同比提高1.57%。生活垃圾在无害化的基础上,减量化、资源化率逐步提高。

二是实现了“四种设计”。实现了不同场景交投模式设计,在居住区、公共楼宇、机关单位等不同场所,针对厨余垃圾、其他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等搭建了齐备的交投方式。实现了不同垃圾收运链条设计,规范了全品类生活垃圾的投放、收集、运输工作流程设计。实现了不同处理需求能力设计,着力提升全区垃圾的后端处理保障能力,特别是在终端处理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。实现了不同主体多元参与模式设计,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,发挥了居民、社区、物业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作用。

北太平庄街道蓟门里小区垃圾分类站

三是完成了“五个指标”。通过宣传引导,社区共建、共治、共享模式,营造氛围,及时回应市民关切,推动垃圾分类公益理念深入人心,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100%全覆盖。通过全区上下各方努力,在社会单位、居民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桶站100%全覆盖。以厨余垃圾分类收运为重点,完成对各品类垃圾收运能力100%全覆盖。完成减量化指标,进入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增速控制在了4%以内。生活垃圾源头总量控制在了97.22万吨的指标以内。

四是深化了改革创新。集合了区城管委、环卫中心、城指中心等政府部门的业务和数据,汇聚了中科大脑、回收公司、绿海能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企业的技术和力量,整合了中关村城市大脑研究院等智库机构的决策咨询服务,投入到海淀垃圾分类处理科技支撑工程中,结成“创新合伙人”,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机制,特别是政府主导、企业助力、科技支撑破解垃圾处理难题的新机制,使区域营商环境得到改善,技术创新应用得到突破。

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:深圳垃圾分类展_环卫设施展_固废展_深圳环保展_2023粤港澳大湾区垃圾分类及环卫设施展_深圳水处理展_环境监测展_智慧水务展_城镇水务展 » 2021深圳垃圾分类展览会 海淀区打造闭合链条 保证应分尽分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
扫一扫,加我微信

2023粤港澳大湾区垃圾分类处理及环卫设施展览会

展位预定在线咨询
展位预定 展位预定